政府在前沿实验室管理中的角色定位

发布日期:2011-03-01浏览次数:767

 
 
  全球化和知识经济下,在国际科技前沿领域占领一席之地是一个区域进行创新发展的主要基础和战略性选择。北京作为全国的知识资源高度集聚的区域,整合创新资源优势,提升创新能力是当前最为重要的任务。新科技的爆炸式发展和大科技时代的到来,一方面使政府成了科技创新最大的投资者与受益者,同时也是科技创新的决策者与管理者,这便促使科技创新的组织工作步入了一个集约、精细的历史阶段。作为科技活动的主要组织实施单位和创新主体——前沿实验室的管理成为当前一重要课题。为此,本文通过选取借鉴一些有代表性的国际实验室的管理经验,结合当前我国实验室体制现状,提出了相关的管理建议。

  国际前沿实验室管理的案例借鉴
  目前,国际一流的主要实验室有以下3类:
  第一类是大学实验室,主要是指建立在大学里面,附属或依托于大学的实验室,这类实验室依托大学的教育、科研人才,往往同时具备科研及教育双重功能。例如莫斯科大学的物理实验室、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劳伦斯辐射实验室以及英国剑桥大学的分子生物实验室。
  第二类是国家实验室,主要是指属于国家机构,有的甚至是国际机构,由好几个国家联合承办。它们大多从事于基本计量,高精尖项目,超大型的研究课题和国防军事任务。例如德国的帝国技术物理研究所、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等。
  第三类实验室直接归属于工业企业部门,受大企业扶持,为工业技术的开发与研究服务。但国外的此类实验室往往有较为重大和前沿的基础性研究成果出现。例如贝尔实验室、IBM实验室,等等。
  由于国际上国家实验室往往承担的是大规模的科学项目,与该研究的主要着眼点有所区隔,因此该研究主要从企业实验室和大学实验室中各选一个代表作为案例,如现隶属于阿尔卡特-朗讯公司的贝尔实验室和剑桥大学的分子生物实验室。

  贝尔实验室管理的借鉴研究案例
  贝尔实验室的相关介绍
  贝尔实验室原名贝尔电话实验室,成立于1925年,最早是由AT&T(美国电信电报公司)所成立,目前隶属于阿尔卡特朗讯公司,是一所最有影响的由工业企业经营的研究实验室。主要宗旨是进行通信科学的研究,下属6个研究部,共14个分部,56个实验室。
  经济学家曾经论述:没有公司愿意赔本搞基础研究而为社会创造财富。但是贝尔实验室却在基础科学领域表现卓著:贝尔实验室是晶体管、激光器、太阳能电池、发光二极管、数字交换机、通信卫星、电子数字计算机、蜂窝移动通信设备、长途电视传送、仿真语言、有声电影、立体声录音,以及通信网的许多重大发明的诞生地。这里有11位科学家分享了6次诺贝尔奖。9人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12位获得美国国家技术奖。著名华人科学家朱棣文和崔琦分别因为在贝尔实验室期间的出色工作获得了1997、199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方面得益于朗讯公司拿出每年收入的1%用于支持贝尔实验室的长期性项目,同时也得益于实验室自身合理的管理和优秀的人才团队。
  虽然因为母公司的经营不善,贝尔实验室已经退出了基础科研领域,同时规模、学术质量也与鼎盛时期无法同日而语,但是仍然可以从贝尔实验室的辉煌和衰落过程中,可以得到以下经验和启迪:
  一是现代一流实验室的资金投入往往非常巨大,往往超过了传统政府、研究机构的自主模式所能承担的极限。虽然来自盈利公司的资金来源往往不稳定,但是脱离商业力量的支持,无法产生成规模的现代一流实验室。
  二是研发机构要注意和应用目标的结合。长周期的基础研究,经常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创新力量。科学是不能做计划的,很难给一流的研究项目设定实用性的目标,但是在取得一流的研究成果之后,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要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产学研结合的成果转化上。
  三是一流实验室的管理,只能由该领域内一流的专家来进行。只有一流的专家才能具备敏锐的眼光和判断力来引导一个研究部门的研究方向,制定研发方向甚至是研究经费的分配和立项。这样有助于提高研发人员“掌握自己的命运”的使命感并激发其进行自我组织和自我激励。
  四是注重对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有效使用。首先要注重人才的引进本身,目前在人才的培养和发挥其最大潜能方面则有着较大不足。要为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宽松、独立自主的研究条件,可使他们能够从事自己所喜爱和擅长的研究工作。长期性的基础性研究,最好能够获得政府的长期扶持和资助。长周期研究要在政府的稳定资助和商业企业的灵活大量资助之间取得一定的平衡。

  剑桥大学的分子生物实验室
  剑桥大学的分子生物实验室成立于1947年。当时小布拉格是卡文迪什实验室主任,他向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提出建立“生物系统的分子结构单元”,设立在卡文迪什实验室内,起初成员是佩鲁兹和他的学生肯德鲁,以后当时世界上顶级生物学家也陆续加入。1962年得到MRC更多资助,扩大为“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由佩鲁兹等一批生物物理学家和桑格等一批生物化学家合璧,逐步从一个小型研究所成长为一个大型研究所,目前有66个课题组、200多名研究人员。
  剑桥大学分子生物实验室在完善良好的创新型科技环境方面给我们的启示和借鉴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良好的创新环境,应该包括一个和谐的实验室氛围,使得不同风格的研究人员能够彼此支持,研究人员能够心无旁骛的进行研究而不用关注于人际关系。
  二是不拘学历、出身和其他表象,由精英选拔、评价和支持其他人才。这种模式不仅体现在人员的选拔上,更体现在日后的研究过程中,即便是籍籍无名的新人,也往往能获得独当一面的研究空间和较长时间不出成果的宽容。这些既源自于开放、自由的研究精神,也反映出管理人员的慧眼识菁和“用人不疑”的勇气和自信。
  三是灵活的科研管理和组织体制。支持小规模的科学研究、让有能力的人冒险和努力,目前来看是更有效和普遍的支持科学研究的常规方针。 机动灵活的课题组设置,有利于迅速的抓住最前沿的研究趋势,也保证了整个研究机构的课题广度,“东方不亮西方亮”,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花费巨大人力物力、劳而无功的风险。
  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机制
  根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国家对实验室实行分级分类管理,试行依托单位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
  科学技术部(以下简称科技部)是实验室的宏观管理部门,编制和组织实施实验室总体规划和发展计划。其主要管理职能是制定实验室宏观政策,批准实验室的建立、重组、合并和撤消,组织实验室评估和考核,以及拨发有关经费。
  国务院部门或地方省市科技管理部门是实验室的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职能是贯彻国家有关实验室的方针,制定实验室管理细则,指导实验室的运行和管理,组织实施实验室建设,聘任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拨发、配套有关经费。
  依托单位是实施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具体负责单位,主要职责是:为实验室提供后勤保障以及经费等配套条件。负责推荐实验室主任及学术委员会主任,聘任实验室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及委员。对实验室进行年度考核,配合科技部和主管部门做好对实验室的评估工作等。 根据学术委员会建议,提出实验室研究方向、任务、目标等重大调整意见报主管部门,解决实验室建设与运行中的有关问题。
  目前对于实验室主任有非常细致的认定,要求由依托单位推荐,主管部门聘任,报科技部备案。主任应是本领域高水平的学术、学科带头人。 同时,对学术委员会的职责、产生和构成也有详细规定:学术委员会是实验室的学术指导机构,主要任务是审议实验室的目标、任务和研究方向,审议实验室的重大学术活动、年度工作,审批开放研究课题。
  依托单位应当每年对实验室工作进行年度考核,考核结果报主管部门备案。
  在年度考核的基础上,科技部定期组织实验室周期评估,评估工作委托中介机构按不同领域,本着“公开、公平、公正”和坚持“依靠专家、发扬民主、实事求是、公正合理”的原则进行。《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中规定了考核指标: 研究水平与贡献占50%,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占30%,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占20%。
  从以上代表我国目前最高水平的实验室管理中发现,目前我国的实验室管理还存在以下有待改进的地方:
  重点实验室虽然保持了一定的学术独立性,但是由于行政上主管部门、层级过多,规定过细,导致科研机构要面临大量事务性工作处理,各种项目的申报、审批、过程跟踪、中期报告、结题等工作,这些工作大量占据管理和研究人员的有限研究时间和精力,如何降低这些事务性工作的干扰成为改革的重点方向之一。
  实验室的资金使用规定极为详细,虽然一定程度上的严格管理有利于降低研究经费的铺张浪费和非法挪用,但也限制了研究者的自由度。
  对于实验室申报的项目规定过死。研究工作都是向未知领域的冲击探索,往往越是重大的,创新性的研究,越是无法规划和预测的,同时,研究工作本身也往往具备着长周期不确定、有失败可能的特点,这种事先对于项目的规定,虽然在上级规定中很少出现,但是在逐级执行过程中,往往由于行政性的指挥和对指标的追求而产生“牛鞭效应”,结果刺激研究人员选择容易在1〜2年内完成风险性较低的项目,这也在制度上导致了创新性研究的比例下降。

  对我国实验室管理的相关建议
  通过以上的案例和分析,可以对探索中的前沿实验室及其基金管理机制,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减少对实验室的层级行政管理。包括给予实验室管理人员更多的自主权,尽可能的减少外界对于作为独立机构的实验室的各种管理、评估、考核等手续,一流的研究不是管出来的,一流的实验室也不是评估出来的。
  二是对于实验室的资金扶持,可以考虑有选择区分。对于一些应用性较高,转化快,商业性需求较高的技术研发改进工作,更多的通过企业来资助支持,建立良好高效的技术转移制度反而更加有利于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而对于基础性研究,则要注意支持的力度和方式要有所不同,对于这种科研研究,应该借鉴国外经验,应更加重视对于人才的培养和在一定时期内没有成果的宽容。
  三是对于实验室的管理,应该区分对于实验室本身的管理和对科研项目的跟踪。尽量减少对实验室日常的、人才的和发展的主管部门干预;对于资金和研究项目,进行适当的跟踪督导,并适当的委托专业性的社会力量进行。
  四是对于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和内部力量整合,则应从专业性出发,结合一定的切实需要来合理安排。保持专家委员会的权威性、独立性和自主性,让研究人员感到自己是“命运的主人”,让实验室的管理真正实现科学化、专业化,灵活而有效。
  五是在放松对实验室束缚的同时,也要注意切实防止一定的科学失范和违规现象因此而抬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