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机电综合工程训练中心(国家级)

发布日期:2012-08-30浏览次数:4681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中心简况

     东南大学机电综合工程训练中心位于东南大学九龙湖主校区,现有11个实验室、44个实验分室,实验用房总面积40000平米,仪器设备达3040台件,总资产4900万元,设备完好率98%以上,设备利用率100%

    中心承担东南大学60余个专业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教学任务,每年开出实验项目数约505个,年均实验教学工作量达60万人时数。

体系结构

1.发展历程

    中心建设从1990~1993年为整合开创阶段,1993年,东南大学工业发展与培训中心正式挂牌,陈笃信校长为第一任主任,全国高校中第一个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建设,集教学、科研、产品开发和人才培养为一体的现代工程训练中心宣告成立;1994~2001年为系统建设阶段,2001年,建设一流的工程基础训练基地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这是全国高校在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的第一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002年至今,是中心的深化建设阶段,经过近5年的进一步探索与深化建设,形成了以建立大工程背景知识为目标,集基本工程素质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强化于一体的,多层次、全方位、综合式、开放型的工程实践训练新系统。2005年,更名为东南大学机电综合工程训练中心,并成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教学团队

    专职教师75人,其中,教授21人(博导8人),副教授(含高工)30人,讲师(含工程师)17人,具有博士学位23人,硕士学位21人。

    兼职队伍由兼职教授、实验与实践教辅人员及四助组成,近60人,参与中心的建设规划、教材建设、项目建设、仪器开发、设备维护等工作。

3.运行情况(管理模式)

    中心下设工程基础实验分中心、机电动力实验分中心和机电综合实验分中心,下属工程基础、工程图学、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电传动、车辆工程和生产保障等7个实验室,行政挂靠机械工程学院。同时自动控制、测控技术、动力工程和电气工程这4个实验室的课程建设,设备配置及开放共享,通过学术委员会及工作委员会实行统一规划。

    中心日常运行管理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目前已形成服务多课程、多学科的实验室运行机制。

资源利用

    每年服务学生逾万名,主要包括:

1、基本服务

    面向全校9个学科门类、60余个专业开展工程技术教育,受益面覆盖全校每一位学生。

2、扩展服务

   1)向协作学校以及周边地区学校学生开放,完成校外学生实践教学指导,校外教学管理人员、专任教师(包括职业教育师资)以及实验室人员的进修培训。

   2)主办、协办多项赛事

  •  工科院校先进制造技术实习教学和创新制作比赛

  •  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

  •  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评选

    以及校内外各种形式的学科竞赛和科技夏令营等活动。

 建设成果

1. 构建了以设计、制造、控制和生产保障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网络结构教学体系

   该体系根据全校现有60个专业的不同学科背景、不同训练需求,将实践教学划分为3个层次,每个层次配置了一系列实践教学模块,供全校各专业制定教学计划时使用,也供全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进行选修。 

2.营造了多元化、立体化、多样化的综合开放实践教学环境

    中心建设了教授领衔、多元协同的师资队伍,构建了立体化、网络化的实践教学资源,拥有完备先进、精良高效的设备资源,凝炼和建立起了体现个性化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3.凝炼和建立体现个性化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中心注重强调教学内容的层次化、个性化,教学方法的针对性、有效性,考核方法的全面性、综合性,以及管理制度的开放性、高效性。

实践成效

1.充分发挥中心实验教学的资源效益,获益者面广量大

    本校100%的教学收益面,同时服务于周边高校、协作学校及社会企业。

2.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综合素质显著提高,社会反响好

    中心实施的个性化研究性教学模式,开放的立体化、网络化教学资源,使东南大学9个学科门类、60余个专业的每一位学生不同程度地收益。学生们通过在本中心的学习和研究,知识融合能力、工程实现能力、交叉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得到明显提高,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在国内外机电行业影响大。

    近年来,在中心学习过的学生不断获得国内和国际各项科技竞赛的奖项,包括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的两项金奖和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一、二、三等奖,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一、三等奖,国际国内RoboCup机器人足球赛的诸项大奖等;获批专利多项;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1本。

3.教改、科研项目多,完成质量高,反哺教学效果显著

    中心教师近5年来完成的教改、科研项目:

 主持、参与完成国家级教学教改项目

10

 主持国家级教材建设

27

 主持及完成省级教学教改项目

4

 主持及完成校级教学教改项目

40

 主持及完成各类科研项目

100

 自制实验装置、系统

20余种

 编写实验教材15本,实验讲义27册,教材34

 撰写教学与科研论文

100余篇

 设计制作多媒体网络课件

40

4.教学改革成果丰硕,特色鲜明,影响深远

    5年,中心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其中,2001年获得的 “建设一流的工程基础训练基地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是全国高校在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的第一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该成果无论对国内其他高校还是本中心的后续建设均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2005年获得的深化机械设计课程体系改革,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国家级教学成果,在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方面迈出重大步伐并取得重大突破,对提高机械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心参与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二等奖各1项;获全国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1项;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8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中心2005年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成果示范

1.中心创建的实验教学新体系与改革成果已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并在快速辐射

    中心在教育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工作现场会等国内国际一些重要会议上作典型经验介绍,并通过各类媒介、现场观摩交流等形式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与推广,受到同行专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一致认为有很强的示范、引领作用。

2.中心为江苏省及华东地区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心作为华东高校工程训练教学学会网站建设牵头单位、江苏省工科院校先进制造技术实习教学和创新制作比赛江苏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组委会秘书处所在地、华东地区金工研究会秘书处单位美国罗克韦尔自动化(Rockwell Automation)“与中国大学共勉项目首批进入的五个合作伙伴之一,一直致力于将自己先进的教学思想、理念、成果等转化成人才培养具体举措的实践:成功组织了多次江苏省工科院校先进制造技术实习教学和创新制作比赛、江苏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罗克韦尔自动化-东南大学华东地区科技夏令营等活动。

3.中心为构建全新的社会化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社会合作办学、共建产//研基地、为继续教育组织培训班等各种渠道,中心的工程教育理念及思想正在从高校向企业、部队、社区辐射,从在校学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向广大的社会学生辐射,中心的功能也在从培养学生向培养青年教师、社会各界技术人员扩展。

4.中心研制开发了多种教学软件、实验教学仪器,有力地支持了实验、实践教学

    “机械设计CAI系列软件” 200210月获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多部网络课程及多媒体课件获省部级以上奖项,作为国内共享的优质软件资源,通过网上开放与公开发行等形式,被国内百余所高校采用;

    自主研发的回转件平衡实验台、转子振动模拟实验台等20余种实验教学仪器,作为国内领先的优质硬件资源在百余所高校(包括清华、浙大、上交大)推广应用,引领了我国同类高校机电实验装置的研究开发。

特色优势

1.创建了全国高校中第一个以大工程知识为背景的现代工程训练中心,提出全员工程基础教育”的实践教育思想和“工程实现”的概念

    1)提出了全员工程基础教育的实践教育思想,据此建立的新体系给予机电类和近机类学生以工程应用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给予其他工科类学生以学科基础技术研究方法的培养,给予非工科类学生以工程基本素质的培养,这种一体化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营造出全新的人才培养环境;

    2)提出了工程实现的概念,从本质上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同时通过实现过程中的循序前进、逐步积累、技术内化、能力养成,实现创新人才培养根本目标。

2.实现了校内外、国内外实践教学软、硬件资源的有机集成和有效互补

    中心突破各学科相互分离的传统实习教学思想、模式和运行机制,结合系列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依托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强大的学科支撑,建立起由相关学科专家组织的学术委员会监督指导、中心主任全面负责、高水平教授领衔建设、人员归属虚实结合的管理体系,统筹规划中心的实践教学内容、人员、设备等资源,形成与现代工程机、电、控制、管理等多学科技术优化集成、和谐统一特性相匹配的实验室组织、管理、运行机制,构建了机电基础训练和机电综合训练核心资源集中管理、工程实现资源依托学科和国内外工程实践基地的、承载着校内工程实践课程体系和一系列课外工程创新训练环节的基本国际化的人才培养实践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