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 2013-05-27 浏览次数: 795

    测控技术与仪器综合训练中心的前身为检测技术及仪器实验室和精密仪器实验室,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上世纪80年代末,以传感器技术为主要实验课程的检测技术及仪器实验室,曾被教育部推荐为专业示范教学实验室。2006年,以检测技术及仪器实验室、精密仪器实验室为基础成立测控技术与仪器综合训练中心。

建设目标:

       满足各工程学科专业对测试方向专业技术的认知需要,帮助学生构建信息获取到信息处理完备的知识体系,提高对相关技术的应用和实践能力,构建一个面向机械、电子、信息、自动化、电气、计算机等多个专业的,跨学科、高水平、立体化的实践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综合性、多层次的实验实践训练和工程能力训练。通过中心教学实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资源的全面建设与改革,使中心培养学生、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水平取得飞跃式发展。在未来的2-3年内,将本训练中心建设成为省内一流的多学科综合实验实践教学示范中心,为社会培养宽口径、重基础、强实践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建设思路:

 1、进一步建设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的实验和实践体系。
       在实验课程知识体系建设上,以测控技术与仪器技术为切入点,光机电一体化作为基础。围绕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和信息应用的现代仪器的知识体系,开展综合物理、机械、电子、信息以及控制技术多学科知识的现代仪器设计与应用方面的实验实践教学活动。在为相关专业提供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在工程能力培养方面,强化仪器设计和制造技术的有机结合。
2、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完善多层次、立体化实验教学平台。
        进一步发挥中心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优势,将课程实验、课外研学、企业实践、科研训练以及学科竞赛有机统一,实现学生多层次、立体化、综合性的实践培养。将实验活动从理论认知、实验验证延伸到综合应用、创新设计、工程训练等项目中,实现“做中学、做中研”的实践教学模式。
3、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根据专业交叉和融合的特色,实施大平台的实验教学。原有的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只与相关专业课程关系密切,硬件平台和实验内容有针对性但也存在局限性。例如单片机技术、检测技术及仪器、嵌入式与DSP系统实验系列、智能仪器、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课程尽管在理论技术上都涵盖了接口技术与仪器技术这一核心,但不同课程对学生实践训练的侧重点、训练方式和能力掌握程度上有很大差异。为提高硬件平台的使用效率,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需要对实验实践平台进行有效的整合和配置,构建共享式实验实践平台。与此同时,针对不同课程、专业对知识技能掌握的差异性,安排实验实践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探索研讨式、项目驱动式、案例式、问题式实验教学模式,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形成良好的师生共同体的研学关系。

主要建设内容:

1、完善基于光、机、电、控多学科综合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拟构建的实验平台组成结构如下图所示,校内依托专业学科的三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实施测控技术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中心拟整合组建的实验实践平台分为专业基础实验平台和综合训练以及创新实践三个层次。专业基础的五个实验平台分别为相关专业课程提供课内实验;综合应用层综合大类专业平台的基础知识,分别在物联网技术及应用,智能仪器设计与应用,机器人传感技术与应用、导航与定位技术应用以及MEMS仪器设计技术上,有重点地开展综合课程设计、研讨式课程及综合训练项目。校外综合训练平台是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依托中心与相关行业企业开展的合作技术研究以及校外实习基地,实施校企共建的综合工程训练。目前中心在医疗康复、汽车电子与智能交通、卫星导航与土地检测、计量校准与仪器、以及测控系统集成等领域与省内行业单位建立和共建实验室和联合培养基地。在校外综合平台上,实施企业课程、行业培训、校外实验与实习项目等工程训练项目,使学生掌握在各个行业领域工程项目技术规范,仪器仪表的设计交工工艺流程、以及工程调试实施等技术要点,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工程能力训练分四个实践层次在训练内容上如图9所示。在工程设计项目设置上,第一层次重点让学生在认知和验证性实验中,通过实际操作、现场操作示范与讲解,使学生了解仪器技术的发展趋势,理解基本操作规范和实践基本技能。参观工业应用现场,专业知识讲座以及亲手操作完成工程认知阶段的训练,建立基本工程意识,训练基本创新能力;第二层次是在学科应用方向上,将科研成果所转化的教学案例,将实际工程需求引入到课程设计和实验,让学生加深对传感器技术、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技术、接口和信息传输技术以及控制应用四大核心技术的原理方法的理解,对工程实施的背景和过程有全面的实践,掌握测控技术、仪器仪表与系统设计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第三层次是结合研讨课程、综合课程设计,结合学科竞赛和课外研学,亲自动手实践,完成设计、制作、调试、安装全过程训练,使学生掌握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第四层次是针对行业企业以及科研上技术攻关的需求,实施沉浸式的工程实践教育,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完成企业毕设和实习项目,让学生掌握行业专业技术,紧跟学科前沿,及早适应企业的工程研发要求,培养项目技术性组织和管理实施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最终达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2、拓展硬件平台、建设优化实践教学资源建设
       为实施上述综合多学科的实验实践活动,需要在原有实验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实验设备和实验条件,通过专业建设、学科支持、相关部分投入以及校企共建等方式,改善办学条件。根据现代仪器技术设计与应用的需求,补充原有相对薄弱的光电工程实验实践教学平台,更新技术发展迅速,硬件更替较快的信号处理和检测平台,扩展机器人技术与应用实验实践教学平台,使之与相关课程紧密衔接。充分利用校外联合培养单位江苏省计量院、美国国家仪器等单位的专业设备和优势,优化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平台等实训项目基础平台。鼓励企业为中心提供技术和硬件支持。
在建设完备的综合实验实践硬件平台的同时,及时总结实验实践教学的成果,组织完成相关实验实践教材的编写、修订。完成相关实验实践大纲、培养方案及校企共建实验课程的教案、课件等。努力探索并积累工程培养和教育的实践经验,为制定仪器行业工程人才培养标准提供参考。
在实验平台和资源建设时,依靠学科科研的优势,实现科研成果向教学成果的转化。根据学生专业课程训练的要求,改造一批自主研发的仪器设备,如多维力/力矩传感器;测试测量用传感器标定系统及标定方法,实验室自行研制的远程测控系统、力触觉传感器等,充实实验实践设备和教具。
完善实验教学网站,建设系列电子教案、网络课件以及应用案例,技术网站链接等,以便及时反映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应用。
3、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根据专业交叉和融合的特色,实施大平台的实验教学。原有的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只与相关专业课程关系密切,硬件平台和实验内容有针对性但也存在局限性。例如单片机技术、检测技术及仪器、嵌入式与DSP系统实验系列、智能仪器、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课程尽管在理论技术上都涵盖了接口技术与仪器技术这一核心,但不同课程对学生实践训练的侧重点、训练方式和能力掌握程度上有很大差异。为提高硬件平台的使用效率,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需要对实验实践平台进行有效的整合和配置,构建共享式实验实践平台。与此同时,针对不同课程、专业对知识技能掌握的差异性,安排实验实践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探索研讨式、项目驱动式、案例式、问题式实验教学模式,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形成良好的师生共同体的研学关系。
4、建设专兼结合、校内外结合、科研与教学结合的实验实践教学团队
       实验实践教学团队的建设思路如下图所示,通过内引外联的方法,培养一支专业基础扎实,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学科背景齐全的实验实践教师队伍。在引进人才充实教学团队时,注重多学科人才的引进,注重对实践和工程方面的要求,提高“双师”教师的比例。实施教学团队制,利用各科研课题组科研上密切的联系,组建实践教学团队,由教学团队负责人负责具体实践教学工作的组织和指导。从行业中权威企业聘请高水平的研发人员,参与企业课程授课,实现校内外一体化的工程技术培养。从国外聘请知名教授专家,开展创新设计型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的专题技术讲座等,促进学生国际化培养。

 

5、进一步完善实验中心管理,探索有效的实验平台共享机制
       中心在现有建制的基础上,将不断完善面向全校各院系开放服务的具体措施,完善保障机制,正确处理中心与各学科,中心与企业的关系,以便得到更多的学科支撑,形成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好局面。开放性实验基地建设已经成为高校实验室建设的主流,在测控技术与仪器综合训练中心的建设中,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以及校企间的联合培养活动,邀请领域专家知名公司介绍新技术、新产品和技术发展动态;有计划派出教师到知名企业交流。实现校内外资源、人才、设备的合理流动。加强对学生课外活动、创新实验的自主式、常态化、正规化管理模式的探索,规范对学生的考评,有序发展高校的“服务社会”职能。在将实验室面向校内各专业开放的同时,通过网络、示范中心技术培训会等活动,向社会、校外服务。专业仪器设备满足基本教学需求时,也可对校外以及企事业单位部分开放,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成果转化度。面向中小学生,组织学生参观活动和科技普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