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平台调研报告

发布日期:2010-03-28浏览次数:1807

  按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重庆生产力促进中心围绕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在营造科研创新环境、促进技术创新等方面,对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共享机制、存在问题以及发展方向等进行了深入的调研。
  一、现状
  我市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平台于2004年开通运行以来,效果较好,初步形成五大体系,包括共知、共享、制度先行、部门联动机制,一个服务中心引领、多个分中心支撑的辐射共享格局,优化的网络环境、多样的服务手段,补贴奖励、双向激励机制等。整合了市内80余家单位、1400余台(套)、价值12亿元的大型科学仪器及设施,涉及生物医药、材料、汽车摩托车、道路交通、机械、农产品和食品、公共安全等众多领域。据2008年的统计数据分析,入网仪器共为各级各类科研、新技术产品开发项目完成分析测试样品上百万个(件),服务机时91万小时,服务企业2200余家。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平台已成为服务创新创业、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开发的重要公共服务平台。
  一是突出共享,制度先行。2004年以来,市科委联合市财政局等部门出台了《重庆市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重庆市新购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联合评议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对大型科学仪器的范围、建设、管理、共享服务以及考评激励作出明确规定,重庆成为全国最早部门联合出台系列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规范制度的省市之一。
  二是统筹协调,部门联动。成立由市科委、市财政局、市教委、市物价局等有关部门组成的市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管理委员会,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制定引导、鼓励企业参与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公共平台共建共享的政策措施,从管理体制上,打破中央与地方、军队与地方、部门与部门、院所与企业的界线,初步形成了部门协调配合、产学研结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格局。
  三是创新机制,激励共享。每年设置财政专项200万元,用于建设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平台和设立大型科学仪器分析测试地方开放资金。实行补贴用户、奖励机组的双向激励政策,探索建立“以奖代补”、“先缴后补”的共享运行机制,凡重庆地区用户使用协作共用仪器从事科研、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分析测试费用实行“先缴后补”,对服务优秀的仪器机组和单位实行“以奖代补”,给予一定的运行费补贴,充分调动用户和机组两方面积极性。
  四是完善服务,强化考评。在完善服务体系方面,搭建了以市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服务中心1个中心引领,13个分中心共同推动的服务架构。中心具体承担全市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推进工作,组织协调仪器单位、专业服务机构面向社会服务;在重庆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等13个单位成立共享服务分中心,负责推进本单位科学仪器设施内部共享,组织本单位仪器面向社会服务。搭建专业技术服务体系,成立重庆市分析测试学会,下设色谱、光谱、电镜、汽车摩托车等九个专委会,为大型仪器的共享、仪器维护、分析测试技术交流等提供技术支撑。网络服务体系方面,搭建起共享门户网站,建立虚拟实验室和远程视讯系统。在强化考评方面,定期对共享仪器进行服务考核,并公布和反馈服务结果,有效地促进大型仪器的共享。建立大型仪器远程动态监测服务系统,首期启动试点170台仪器设备的远程动态监测服务系统,准确掌握共享仪器的工作状态和服务效率。
  二、问题
  一是仪器共享的理念氛围较为缺乏,还有相当数量的仪器未纳入共享。一方面,现有入网单位的新增仪器还没有完全进入网络,还有很多仪器散落在分中心的各个实验室;另一方面,很多单位的仪器还没有进入网络,尤其是大部分企业的仪器并没有进入共享网络。
  二是仪器共享的服务体系建设还需要加强,服务手段和能力显得单调和薄弱。目前大型科学仪器,主要以分中心的入网仪器为主,共享服务中心和分中心缺乏有效的沟通,信息不对称。
  三是缺乏有效的宣传,仪器共享的信息覆盖面窄。目前还仅是依靠科技人员通过共享服务网站发现信息,仪器信息不能“主动”送到科技人员手里。根据这次调研的情况看,由于平台的宣传不到位,很多企业科技人员仍然不了解这一平台。
  四是仪器机组测试样品的积极性不高,服务中心难以掌握其分析测试的基本信息。在几个高校的调查显示,由于缺乏联络人制度,分中心和仪器机组人员的积极性不高。
  五是联合评议工作还没有完全展开,源头还没有控制好。调查显示,一些单位还在花大量的财政资金购置大型仪器设备,仪器的利用率有下降的趋势。
  六是共享平台组织较为松散,缺乏专业人才。尤其缺乏具有创新思维、了解政策,又具有网络营销知识、了解分析测试行业特点的人才。对人才的引进、管理还缺乏必要的激励手段,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针对性不高。
  三、对策
  1.扩大仪器入网的范围,增加仪器入库数量。对重庆产业特点进行分析,对重庆重要行业、支柱产业以及特色产业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收集相关仪器,使得入网仪器对重庆科研行业领域的覆盖率达到90%。
  2.完善政策法规,从源头控制仪器重复购置。修订大型仪器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调整用户测试补贴方式等不适应目前工作的内容;加强与市财政局协调,联合推进新购大型仪器联合评议工作,从源头上控制重复建设,推进仪器资源合理配置;启动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立法调研。抓紧起草《重庆市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促进办法(或条例)》,建立共享长效机制。
  3.加强平台的科学考核手段,激励机组人员和用户。制定大型仪器设备动态服务系统管理办法,规范动态服务系统建设,鼓励资源拥有单位参与动态服务系统建设,激励使用较好的仪器机组。进一步加强协作共用仪器的动态监测和考核。安装动态信息采集盒仪器达到250台以上,通过动态监测数据考核和评价入网仪器的使用。完善分中心、协作共用单位、仪器机组考评指标体系和评分标准。建立联络人激励机制,鼓励联络人更好地为我市仪器资源共享平台工作作出贡献。
  4.制定激励政策,调动服务中心人员积极性。将工作与奖励挂钩,设立目标管理和激励考核制度,在仪器共享平台专项资金中划出一笔激励经费,根据工作任务量以及质量高低评价工作进行奖励,激发服务中心人员开动脑筋,想出更多的新点子,使服务中心人员由“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
  5.搞好宣传体系,形成长效的宣传推广机制。继续搞好推介会,让更多科研人员了解平台。建立专业信息推送系统,根据科技人员从事的专业,有针对性地分类入库仪器,将这些“对应”的仪器信息通过电子邮件、手册等直接送到科技人员手里。对重庆市新增的重点大型科学仪器或新购置的大型科学仪器,通过手机短信直接送达科技人员。在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网站的重要位置放置仪器共享的链接信息,并将专业院所和企业的链接直接指向专业分类共享仪器页面。
  6.健全完善服务体系,形成良好工作机制。加强共享服务中心、分中心、仪器管理者个人以及用户的沟通,在共享网站上建立用户使用申请和使用评价体系,加强信息的流动和畅通。汇编仪器使用手册,并同时在网上展示。利用分析测试学会的专家资源,定期组织企业科技人员开展共享仪器使用培训和分析测试技能大赛等活动,每一个专委会一年可搞1-2次活动,营造仪器共享氛围,丰富学会活动。在网站上建立在线实时咨询窗口系统,对共享服务(服务中心)以及仪器使用问题(服务分中心)进行解答,更好地服务社会和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