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制定的校外实践阶段培养方案
时间安排:认知实习1周 + 课程设计16周 + 生产实习6周 + 毕业设计19周协助企业导师指导学生科研方向,确定企业研究课题、制定论文工作计划,参加学生论文答辩。
其中认知实习时间1周,安排在二年级第一个长学期进行,实习内容为对企业控制对象、控制设备、控制方法、控制效果的现场参观感知,以对控制系统有感性认识。认知实习还包括对电力系统的初步认识。
生产实习时间为6周,安排在四年级前的整个暑假和大四秋季长学期进行,地点集中在企业。该阶段为“学徒期”,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了解自动化技术、自动化系统与过程及其在不同行业的应用。主要方式为:
1)参观与了解企业应用的计算机控制系统、数控机床、柔性生产线、机器人、全自动生产线等;
2)通过跟班实习,对企业的现代化设备进行原理分析、设计、调试、设备维修等。不同专业出口的学生可选择不同类型的企业或部门。
课程设计16周,由校企双方共同指导,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主,包括PLC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电机拖动、过程控制系统等课程的综合设计。
毕业设计19周,集中在企业进行,强化工程实践和工程设计能力培养。在该阶段,学生作为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助手,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运行、维护、管理,工程项目的技术开发,主要包括:
1)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参与企业自动化生产线的操作、运行、维护、管理。
2) 作为企业工程师的助手,参与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项目。
由企业高水平设计人员负责指导,学校安排老师协助管理与指导,接受实践能力与工程能力的全面训练。
为保证培养过程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并从便于管理的角度出发,选择菲尼克斯、南瑞电气、徐工集团等2-3个比较典型的自动化领域的龙头企业(均已与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合作建立了研究生工作站)作为自动化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固定合作企业。
为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行业优势,并弥补学院在某些工程方向的师资缺口,将结合企业行业特征开设一些工程创新型课程。
企业培养计划执行过程中,来自企业和学校的导师共同完成学生的培养工作。企业方面的导师选择要点为:
1) 聘请企业高管、高级技术人员和业务单位专家组建企业教师队伍,作为学校的兼职教授,参与制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
2) 聘请技术好、责任心强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实践性环节的专职任课教师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程硕士和工程博士的校外指导老师,负责相关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
3) 定期和不定期地聘请企业高管和高级技术人员结合本行业发展动态和工程技术前沿信息,为学校师生开办讲座、学术报告,拓宽师生的行业工程视野,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4) 校内青年教师参与校外项目实践辅导工作,积累工程实践经验;
5) 公司和高校共同组建管理机构/团队,负责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若专家讲师所在部门工作内容与授课任务冲突,由联合培养办公室协调,专家讲师有义务优先保证培养内容的落实;
6) 企业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配备兼职带讯导师。
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分别承担以下职责:
(1)企业导师:
a)指导学生的工程师培养计划,协助学校有关部门做好学生的阶段性考核。
b)关心学生的思想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解决学生学习实践期间的生活补贴等基本待遇。
c)保障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科研条件,指导学生的科研方向及毕业论文工作,并掌握其科研进展。
d)对学生学位论文或拟发表的学术论文把关,并负责组织学位论文答辩。
(2)学校导师:
a)协助企业导师制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督导培养计划的执行及对学生的阶段性考核。
b)定期与企业导师联系,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科研及生活情况,起到学校与企业导师沟通的桥梁作用。
c)定期了解学生的课程学习并给予指导,确保学生按要求获得硕士阶段课程学分,达到规定的课程成绩要求。
d)